当前位置:首页
> 文化建设 > 法院文化

青年法官应注重修炼三大情怀
发布日期:2015-05-20访问次数:

青年法官应注重修炼三大情怀

余文斌

  近期,《北京青年报》上刊载的《39岁辞职法官:没职业尊荣感 真不是钱的事》一文,一名39岁的法官在百般无奈之下痛下决心离开了他曾经钟爱的事业,在法律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  虽然自己刚刚进入法院系统,对张伟法官的“遭遇”还不能感同身受,但读来依然直觉鼻子酸楚,不免想“哭”,既感慨于张伟法官法官生涯苦闷与失落,又对当下自己所处司法环境淡淡的隐忧,自己是否也会像张伟法官一样,满怀憧憬希望而来,背负苦闷失落遗憾而去。

  正如文中所指出的,近年来,我国法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,且法官流失骨干比例增加,流失速度不断加剧。今年两会上,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市高院院长慕平透露,近5年,就北京已有500多人离开法院,法官流失现象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。

  法官流失固然有文中所指出的工作压力大、待遇相对低、晋升空间小、职业荣誉感下降等原因,但我们认为,法官情怀的缺失与丧失是造成近年来法官流失更加重要的原因。从张伟法官身上,我们已经很难感受到他曾经拥有的对法治的理想、信念、激情与热忱,他作为法官的情怀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,而法官一旦丧失了情怀,法官只能成为其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不可能其理想与使命,那么工作压力大、待遇相对低、晋升空间小等现实的不满情绪就会被慢慢放大,苦闷、失落与不平衡感会就会油然而生,继而遮蔽你的双眼,最后不得不像张伟法官那样痛下决心选择离开。

  在当下法官职业尊荣感下降,法官流失加剧,法官员额制等改革带来系统内年轻法官阵阵隐忧的背景下,青年法官尤其需要重视法官情怀的修炼。那么,什么是法官情怀,青年法官应拥有怎样的情怀?

  情怀可以是一种心情,郁达夫在小说《过去》中写道:“两旁店家的灯火,照耀得很明亮,反照出了些离人的孤独的情怀”。情怀可以是一种兴致,清代诗人袁枚在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五中写道:“不料刘霞裳和云:‘ 刘郎去后情怀减,不肯红妆直到今’”。我所理解的法官情怀是法官一种高尚的心境,就如峻青在小说《海啸》第二章所描写的:“为革命事业而献身,就是你毕生的高尚情怀。”我们认为,在当下中国,青年法官迫切需要注重法官法治情怀、人本情怀和人文情怀的塑造。

  法官的法治情怀是指法官对法治忠贞不渝的信仰与追求,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认同与尊崇,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规范自觉。目前法院普遍案多人少,法官工作压力大,与律师相比待遇较低,且与党政部门相比晋升通道较为狭窄,法院唯有具备高尚的情怀才能以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心态默默坚守在司法一线,始终不忘法官誓言,恪尽职守,秉公办案,守护社会公平正义而不心理失衡。同时,法庭是各方矛盾和利益纷争“角斗场”,处于“角斗场”中心的法官不免会受到利益和金钱的诱惑,青年法官只有具备深厚的法治情怀,才能始终秉持廉洁奉公和公平正义之心,以冰壶秋月为镜,洁身自好,做到不为关系左右,不受金钱诱惑,不惧威胁恐吓,不向权贵屈服,不被舆论绑架,彰显维护公平正义的浩然正气。此外,法庭上原被告双方往往唇枪舌剑,在案件事实与法律条文之间推演,既考验着法官运用法律原理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,又考验着法官的平衡术,需要青年法官具备过硬的法治素养,综合运用法治原则、法律规范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、综合推理并得出结论,唯有此才能辨法析理,定纷止争,高扬理性和法治的光辉。

  法官的人本情怀,是指法官对社会对百姓深切的关怀与体悟,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的公正之心、善良之心、宽容之心。“法乃公器,民为邦本”,司法为民是司法乃至现代法律的精髓。林来梵教授在《法律与人文》一书中指出,法律的任务是解决现实问题,但是,这并不是法律生活的全部,法律规则的最终指向是人类幸福。青年法官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本情怀,才能体察社会民情,百姓疾苦,体会自身工作对百姓意味着什么,体会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,才能在工作压力大、待遇相对低、晋升空间小的司法环境下,仍然关注人的价值尊严、人的幸福与发展和人的心灵需求,怀着善良和宽容之心,办好每一个案件,以优质的服务减轻民负,以快捷的审理解除民忧,以公正的审判保障民权,以有力的执行实现民愿,实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。

  法官的人文情怀是指法官对人文涵养的重视与自觉,从而实现文化上的熏陶、思想上的净化、精神上的引领。著名民法教授史尚宽先生就曾指出:“对于法官而言,法学修养虽为切要,而品格修养尤为重要”。扎实的专业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法官的基本条件,而人文情怀的培养则是将一名普通法官塑造成法官精英的必经之路,青年法官尤其需要注重自身在人文涵养上的培养与锻造。法官如果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,就难以铸就深厚的为民情怀和高洁的司法品格,只能成为思想上贫瘠的乞丐,荒漠中枯萎的花朵,便无法将司法人文关怀的温暖传递到社会每个角落。青年法官除了应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外,还要广泛涉猎文学、历史、社会等领域的养分,提升自身人文涵养,陶冶自身人文情操,从而让自己面对疑难复杂案件时,在能力和智慧上能从容不迫、游刃有余,降低自身工作上的压力。同时,青年法官注重自身人文情怀培养,从中可以感受理的启迪、情的激荡、美的感染、精神的净化,使自己的心态更为平和,降低金钱、物质而带来的心理上不平衡感。

  青年法官唯有怀有深厚的法治情怀、人本情怀和人文情怀,才会在司法改革的大幕下,在司法事业暗香浮动与法官人心躁动双重交织的时代,在承受着工作压力大、待遇相对低、晋升空间小的情境下,才能始终克得住欲望、顶得住诱惑、耐得住寂寞、经得住考验,始终怀揣着希望,选择默默坚守和等待,等待着法治春天的到来。

分享到:
0
【打印本页】【关闭本页】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