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文赠读第四期 | |||
| |||
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什么样的干部才是群众心中的好干部,习近平总书记的兰考之行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。“百姓谁不爱好官?把泪焦桐成雨。生也沙丘,死也沙丘,父老生死系。暮雪朝霜,毋改英雄意气!路漫漫其修远矣,两袖清风来去。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遂了平生意。”这篇《念奴娇·追思焦裕禄》深切表达了为民亲民爱民的为官之道。习总书记说,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、延安精神、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,过去是,现在是,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,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。 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----恪守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 焦裕禄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,唯独没有他自己”的公仆情怀,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,是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,也是烛照后世、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。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、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观念,经常换位思考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,身先士卒,率先垂范,将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、“无功就是过”的责任心贯穿于每项工作中,成败与否也就自然而然。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,既要时刻以焦裕禄为镜,照出自己宗旨意识上的欠缺、作风上的缺点、工作中的差距、修养上的不足,“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”,更要在实践中继承发扬好焦裕禄精神,弘扬推进发展、增进和谐的正能量,把群众观念和群众立场落实到实际工作中,更好的推进改革步伐,增进人民感情。 “业精于勤而行成于思”----发扬勤学善思的求实作风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,也是我们党历来的思想路线,凡事探求就里是焦裕禄求实作风的本质特征,这就要求我们要多思考、多实践,实实在在地做人做事。“看到泡桐树,想起焦裕禄”,这是做实事的真实写照,正是凭借这种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,兰考人民找到了种植泡桐等治理天灾的良策,从根本上改变了兰考和兰考人民的命运。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,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。今天的党员干部学习焦裕禄精神,就是要将老百姓满意不满意、答应不答应、高兴不高兴作为考量工作业绩的标准。改革发展的关键不是“想不想、敢不敢”的武断决策,而是“行不行”的战略问题,决策前以“民情、社意、国情”这三个筛子筛选一下,看决策是否被老百姓理解支持、是否适合当地的发展实际,是否有利于国家综合发展需要,大力弘扬求实作风,扎根基层、实事求是,遵循客观规律全面深化改革。 “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”----磨练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 50多年前的兰考,黄沙漫漫、盐碱茫茫、冰凌遍地,焦裕禄带领和激励兰考人民治沙、治碱、治水,创造了彻底驱除“三害”的奇迹,造就了今天泡桐成林、麦田成片、硕果累累的新兰考。的确,只要努力奋斗,下狠功夫,任何艰难险阻都会被克服,最终必将取得胜利。“绳据木断,水滴石穿。”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,处处铭刻着不屈不挠、艰苦奋斗的足迹。实践证明,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离不开与困难作斗争。在物质与文化生活都极大改善的今天,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艰苦奋斗的品质。细观近年来,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、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、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和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,无不让百姓深恶痛绝。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,习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“照镜子、正衣冠、洗洗澡、治治病”,继承并不断发扬焦裕禄攻艰克难、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,以严以修身、严以用权、严以律己,谋事要实、创业要实、做人要实的“三严三实”要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。 “出淤泥而不染”----培养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,高度总结了焦裕禄为人为官所秉持的道德情操----艰苦朴素、廉洁奉公,“任何时间都不搞特殊化”。在焦裕禄时代,或许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、享乐主义、奢靡之风的问题尚不突出。毫无疑问,长期以来,中国共产党是坚强有力的,党员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,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,“四风”痼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存在。如何在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经济社会中抵制腐化之风,就必须将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,从里到外、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,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、素质能力、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。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。”以此来时刻警醒自己要保持朴素廉洁的品质。 “政声人去后,民意闲谈中。”只有树立博大关爱的世界观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,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、做实事,鞠躬尽瘁,才能成为群众离不开、忘不了的好干部。学习焦裕禄精神,不能只是今朝明夕,而应该一直传承下去,深学、细照、笃行,将焦裕禄精神作为始终贯穿于工作与生活的红线,做到傲不可长,欲不可纵,志不可满,乐不可及。 作者: 唐鲜琳摘自《中国反腐倡廉网》 落实“三转”务求精、活、实 转职能、转方式、转作风,是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部署的主要任务,也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必然要求,为纪检监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。“三转”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做好总体设计,注重统筹推进,真正点对点、硬碰硬、实打实,努力实现纪检监察工作职能更加明确、方法更加科学、作风更加务实。 转职能务必求“精”,突出主业主责。求“精”,就是要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心任务,部署精兵、用足精力,突出执纪监督和查办案件工作,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。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“加减法”:“加”即增加执纪办案力量,定位“监督的再监督、检查的再检查”,调整优化内设机构设置,增加执纪监督和查办案件工作力量,攥紧反腐拳头打出去,执好纪、问好责、把好关,种好“自己的地”。“ 减”即减少议事协调机构,认真清理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或参与的各类议事机构,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主责部门。通过修枝剪叶,合理瘦身,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,明确职责,理顺关系,切莫“荒了自己的田”。 转方式务必求“活”,创新工作理念。转方式求“活”,就是要善于解放思想、把握规律、盘活思路、用活方法、增强活力,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工作实效。教育方式要活。立足抓早抓小、防微杜渐的理念,建立从谈话提醒、督查纠正到问责查处的一系列制度机制,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、管理和监督。办案手段要活。强化问题线索全过程管理,研究制定拟立案、初核、暂存、留存和了结五类线索处置方式和标准。实行镇街信访办案协作机制,通过审计、效能监察和网络等途径,及时发现案件线索,联查联办,快查快结。坚持“快查快办”,进一步严格时限要求、缩短办案周期,集中力量查清主要违纪事实,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。群众诉求渠道要活。创新群众诉求渠道,及时受理群众投诉。以整治“四风”为主线,开展百姓问政活动,通过质疑批评、亮短揭丑,倒逼作风转变。发挥作风效能投诉平台作用,快查快办群众反映的问题。深化政风行风评议,建立完善评议代表数据库,规范评议程序。 转作风务必求“实”,打造反腐铁军。就是在自身建设上坚持高标准、严要求,在转变作风、严格管理上出实招、求实绩、重实效,真正以过硬的作风当表率、树形象。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“真抓、真干、真管”三个理念,大力弘扬“放下架子、扑下身子、多想法子、迈出步子、做出样子”的精神,实行基层调研常态化制度,全天候接“地气”、补“底气”,背靠背征求意见、心贴心服务群众。大兴“从我做起、对我监督、向我看齐”的精神,开展“办案能手”等岗位练兵活动,培养符合时代需要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。大力实行“阳光纪检”,推行“纪委开放日”制度,设立公开投诉电话、信访QQ群,畅通公开渠道,自觉接受监督。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纠正“四风”,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,努力提升忠诚度、胜任度和满意度。 作者:齐怀栋摘自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 别把权力“大树”裹进利益“平房” 当年的热播剧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有这样一幕:大院里违章建筑比比皆是,甚至平房里居然裹进了大树。而今,违章建筑在北京依然不少,甚至成为扰民公害。该市自去年以来开展的拆违专项行动,一个所谓的“住建部小院”被纳入视线,其因违建多而备受关注。在这个小院中,持有住建部房契的住户21户,违建房却多达29间。有人揣测,或许是小院子背后有“大衙门”罩着,才无人敢言。 住建部门是纠正违建、拆除违建的责任部门,面对“违建小院”,即使不知情,即使与“违建小院”确实没什么关联或仅有些历史遗留方面的牵绊,也应该给人一个解释,并且支持拆违执法。只有如此,才不会落下个“正人未正己,拆违不拆自家地”的话柄。否则,不仅小院一地违建难拆,恐怕其他领域的违建也将“有气难平”,从而形成更大的执法阻力。 “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”的道理,世人皆知。然而一碰到现实的利益纠葛,往往容易走了样、变了味。越是掌握公权力的部门,越得在乎自身的形象。若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,比作滋生蔓延的“违建平房”,那么权力这棵“大树”就得时刻保持警醒与自律,别让“违建平房”将自己给裹挟进去。俗话说,上坡容易下坡难,一旦公信力的根基被缠绕,重获新生就将付出更多的成本。一次不公的执法,将会使老百姓变成“老不信”,恰是此理。 如果说被动的、不知情的“纵容”尚有可解释之处,那些主动的寻租却不可原谅。深圳近期查处的一批职务犯罪案件中,不少地税窗口工作人员,公然勾结“黑中介”,收钱替人虚开纳税证明,以此绕过商品房“限购令”。相比位高权重的“大树”,基层窗口人员不过是些“小树”。但就是这些“小树”,在“挣外快”的诱惑下,被裹进了利益的漩涡。宏观调控的权威,其他购房者的公平,如此消弭于无形,这实在令人愤怒,也更催人检视机制之漏隙。 其实,税务系统早已实现无纸化办公,倘若能在网络关口设防一二,则任何形式的“补缴税款”都难行。在实施商品房限购的其他城市,技术手段早就卡住了造假。与其说深圳的“小树”们被裹挟,倒不如说它们钻了制度和技术的空子,肆意横生违纪违规枝杈。再如北京的“违建小院”,如果构建起决策与执法分离的权力制衡机制,也就不会存在基层执法难、不敢得罪传言中的“背景”的尴尬,至少能够为剪除枝蔓扫清不少障碍。 一言以蔽之,不把权力这棵“大树”裹进利益“平房”里,靠干部自律,更靠制度保障。扭转风气,突破藩篱,说到底还得靠改革。改革说难也难,说易也易。很多时候,不过在于一组技术代码的设定,或者一项制约机制的落地。政治清明的改革之树,正在向上拔节生长,路虽远,行则必至。 作者:周人杰摘自《中国纪检监察报》 | |||
|